德国今年一连经历了4波新冠疫情,柏林夏利特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所长德罗斯腾(Christian Drosten)认为,这恰恰是疫情结束大流行(Pandemie)的信号,因为每一波都不稳定,很快受到阻拦,人际传播指数R值降到了1以下,即每个病毒携带者再传染的不到一人。德罗斯腾相信,随着新冠病毒的进化,它已很难重新获得原来的杀伤力。
德罗斯腾说,对病毒而言,这一情形大为不妙;对人类却是一个好消息。病毒不太可能通过几番变种再来摆布人类命运。目前在德国主要流行两个变种,BF.7和BQ.1.1。前者同BA.5很相似,针对它,德国大部分居民已通过接种疫苗获得了很好的保护。如果后者占上风,今年冬天则可能再次经受考验。即便如此,德罗斯腾相信,病毒不会带来很大危害,“在进化过程中,它无法返回原地,它有点被定格锁住了,只能做些优化调整,我敢说,不久的将来,它的毒性也将减少。”
德罗斯腾认为,病毒为摆脱这一境况,继续生存,只能通过在可能的地方大量繁殖,以“革命”的方式重返人类并造成伤害。他说,目前他最感到忧虑的地方是中国。“传染多的地方,也是病毒发展最好的地方。而这个地方可能不久后是中国。全球的免疫情况分布很清楚,工业国家接种疫苗达到免疫,贫穷国家通过多次感染达到免疫。但中国不是这个情况。我不能排除在中国病毒出现零星进化的现象。可能不会立刻发生,也可能很长时间内不发生,但病毒就在角落里存在着。这样的话,现在的变种将疫情带入流行病(Epidemie)阶段”。
他进一步强调,“奥密克戎不造成严重伤害的说法,是极大谬误。奥密克戎浪潮没有造成很大伤害,不是因为这一病毒毒性降低,而是接种疫苗的缘故。有关这一点,我们在香港看到,很多没有接种疫苗的人死于奥密克戎BA.1。接着人们采取了严厉措施,迅速阻断传播链。”
德罗斯腾接下来谈到中国抗疫政策的两难之处,他说,“习近平完全清楚,他不能让病毒放任传播,在这样做之前,中国老百姓必须达到我们这里的接种疫苗水平。”
德罗斯腾说,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将越来越小。一种新病毒攻击成年人,后者免疫系统会产生无法预测的免疫反应,我们在新冠后遗症病人那里看到这种情况。但到了局部流行传染阶段,病毒首先将攻击儿童,儿童的免疫反应同成年人不一样。新冠病毒在这一点上也不例外。来自卡塔尔的数据显示,感染过一次的人,将在一年半之内不再被同一变种感染,6至7个月内不会被另一变种感染。成年人传染的概率将持续降低。
喜欢这篇文章吗?转发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。加上您的名片分享吧,点击这里 注册和联系商业合作。